天氣漸漸變暖,又到了蚊蟲出沒的季節,一不小心被叮咬後產生的搔癢感,實在是令人難受!除了大家最熟悉的蚊子之外,其他常見的蚊蟲叮咬還包括小黑蚊、跳蚤、紅螞蟻、臭蟲、毛毛蟲、隱翅蟲、禽蟎等。
蚊子:蚊子叮咬後,皮膚上會冒出浮腫會癢的膨疹,通常幾小時到幾日內會消退。小朋友的過敏反應通常比大人來的明顯。因為蚊子是登革熱傳播的媒介,還是要做好防蚊措施。
小黑蚊:不像蚊子會一次性吸血,而是分次的「少量多餐」。小黑蚊習慣低飛(通常在1公尺以下),所以小腿、腳、手背、手肘為主要叮咬部位,且危害多在一樓,二樓以上通常不會有小黑蚊。極少數人被小黑蚊叮咬後會產生嚴重過敏甚至有休克危險致命的狀況。一般小黑蚊叮咬的症狀,大概會持續約1週。
跳蚤:因為跳蚤沒有翅膀,所以常叮咬的位置在下肢,特別是小腿,腳踝或腳背。跳蚤的叮咬常常是成群而且極癢。跳蚤喜歡藏在貓狗的毛裡,所以有飼養寵物的家庭要特別留意。
紅螞蟻:本土的「熱帶紅火蟻」咬傷可能引起紅色丘疹、水疱或紅腫。跟其他蚊蟲叮咬相較,紅螞蟻咬傷併發細菌感染的機會高很多;另一種紅火蟻是外來種,攻擊性強,會留下很多疼痛水泡或膿疱。有些人的體質甚至會對紅火蟻叮咬產生過敏性休克。
臭蟲:臭蟲常產卵在寢具的隙縫,棲息在室內的床板、床墊、床罩邊沿等。主要是夜出性吸血,產生劇癢的膨疹;叮咬痕跡的特徵是線型或三角形分佈。臭蟲叮咬通常要數天後才會開始感覺癢,一般可能持續1到2週。
毛毛蟲:春天是毛毛蟲出沒的季節,它們身上的「毛」含有化學物質會對皮膚產生刺激和過敏反應;臨床上毛毛蟲皮膚炎是分散性的丘疹,常分佈在脖子、腋下、腰部及腳,一般會劇癢或刺痛感。病史常包括有到公園玩,樹下活動,甚至有發現毛毛蟲在衣物上。
隱翅蟲:隱翅蟲常在炎熱夏季下雨後出現,穿過家庭門窗。隱翅蟲並不會叮咬我們人的皮膚,而是它們的體液造成的「刺激性接觸皮膚炎」;臨床上的特徵是線型或奇怪的型狀,灼熱刺痛的水疱、紅斑、潰爛。如果有親眼看到隱翅蟲在皮膚上,千萬不要用手打死,以免接觸到大量蟲液。
禽蟎:主要吸食鳥血為主,春天和夏天是牠們繁殖的季節。禽蟎如果沒有鳥血可以喝,就會從屋外沿著縫隙進入屋子裡;禽蟎晚上才出來活動,常在衣服邊緣叮咬,如脖子、腋窩、胸罩邊緣、腰帶附近、胯下等。預防禽蟎叮咬最重要的工作是驅離住家附近的鳥類或鳥巢,另外不要在有鳥會出沒的地方曬衣服或棉被。
( 臺安醫訊254期 , 臺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彭家盈 )
#蚊蟲 #叮咬 #注意事項 #防蚊 #彭家盈醫師 #彭家盈 #安全 #臺安醫院 #台安醫院 #台北 #臺北 #推薦 #建議
臺安醫院美容醫學暨植髮育髮中心專線:(02)2781-6323
地址: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二段424號 後棟3樓 美容醫學中心
網站內容均為中心所有,轉載分享請標明出處